跳到主要內容

安東台北夏令茶會








 
席間無語的茶客
需要先行教育告知
在認知差距接進時
才能進行無語茶會
前制作業不周全
就會影響你要傳達
無語茶會的意義


-真水無香以水靜心
真茶無味以茶修煉-
(以茶湯品嚐茶味百種
在道中品茗千茶無味)
 
若茶客沒有先行靜心
入席茶會就形成聚會
席間無語的茶會
對茶客是
一種形式一種矯情一種表演
 
 
因為國人積累數百年的飲茶傳統
對於推展的中華茶道並未認識
喝茶的既定模式就是
解渴聊天配餐點保健
 
進入品茗的茶客若無前制教育
品茗中因為茶種新老滋味價位
就會對茶味茶氣茶質作討論
席間無語也就無法進行
關於泡茶的問題及答案
彼此都要相互解釋澄清
這說明中國茶葉有諸多變數
不像日本的茶粉
茶葉與茶粉的原物料不同
日本發展茶道時
我們在開發新茶法新茶具
整個茶的方向就岔開
茶粉硏磨完後
已有一定配比
自然不用關心茶湯的技術問題
但是茶葉
茶量溫度候水茶具
統統要張羅注意
一不留意茶湯就淡薄苦澀
於是日本更多時間研究茶道
中國花更多時間鑽研茶湯
"日茶一道/中茶一技"
從此分開越走越遠
 
在傳遞中國現代茶道文化
如果茶人不堅持席間無語的形式
就會成為一場
隆重華麗新奇炫耀的形式化茶會

任何茶席間的泡茶問題
如茶量水溫時間
茶具暇疵茶巾不潔
壺嘴流水茶海滴茶
全要從容優雅應變解決
不留表演技術痕跡

所有茶客素質/茶人茶湯
所有的疏失差錯
在當兒正是"以茶修煉"
茶客要接受茶主
在席間的不完美緊張生澀
茶主要在茶會中
力求完美表現真誠

這場茶席主人要表達想法就
敬請"客隨主變"
主人沒有特別想法
只是親友品茗茶敘
那就"主隨客變"
這種主隨客變的茶會
是研討是交流是情誼
"以茶待客"
因為要傳遞現代茶道思想
客隨主變的茶會
才能由主人主導茶會內涵
才能進一步"席間無語以茶修煉"
茶會
可能是聯絡人情世故
也可能建造人的心性
更多是交誼怡情養性

國人對"以茶載道/以茶知道"
是一個新觀念
所以中國喝茶
目前只講茶藝
談茶道還初萌芽

要喝解渴的茶水
每一杯都是
要喝有感動的茶
就要先靜心
"席間無語"
才能看到寂靜的天空
其實無限遼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華福-瓊瑤的第一次茶會

       2013/09/03 瓊瑤 在 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10號 吳愛薇的甘露行茶法工作室(中華福) 黃安東/楊蔓琪/鞠冰/愛薇學生/瓊瑤同窗 參與的一次"聚散無常/一期一會"茶聚會   談"席間無語"的問題 從彼此外在對話進入 內觀深層的自我對話 在席中 茶會進行間 有 空氣的聲音 茶湯的聲音 寂靜的聲音 去聽 因為生活中我們 都在聽 "外面的聲音" 現在喝茶暫 不發聲 可以認真的聽 "裡面的聲音"   美味的茶湯 要用 美麗的心去泡   茶會之前先淨口 不要在茶會中指摘批評 因為接下來的茶湯 不是茶的單獨表演 而是茶與人的彼此互動   不要因為 一個沒有標準的評議 壞了一場可貴的茶席   看瓊瑤第一次泡茶 心無旁騖 + 一點緊張 + 要求完美 + 力求流暢   這一次茶的味道 將成為記憶中 "幸福的味道"   瓊瑤加油喔! 安東加油喔!!  

老茶蔘味

  老茶稀少但老茶追求者眾 舉凡任何放置過久的茶都稱"老" 但老味異於茶味 老味是環境時間的氣味 茶味卻是在老中還保留特殊的茶氣 所以好的老茶是陳味加上轉換的茶味 如新材的芬多精轉變陳年的沉香 一個是新材的鮮香一個是陳年的沉香 我們追求老茶的蔘味 其實是老茶受潮後 烘乾的濕霉味轉換的味道 並不是老茶的真味 老茶好的蔘味 如正官庄乾淨的蔘味 我們要有別於濕倉的潮茶烘乾 或是自然轉換 老茶的蔘味不過是其中一味 其實因陳放條件不同 老茶的風味是複合多重的 老茶一定會受潮氧化 所以老茶有很多含有蔘味就不見怪 存放得好才能品到老茶的好風味 一泡陳放好的老茶是主人的愛心 這種味道只有存心存茶才可喝到          

陸羽教室的涂老師離開我了!

  佛 國 蓮邦 您的 典範長存 願您在這一生裡 為台灣的茶界 注滿中華茶道復興的曙光 我的論文還沒寫完 您就先走了 希望您會知道 到哪邊 我都是一位努力的學生 謝謝您用最輕柔的方式指責我 雖然您的話好似平常生活經過時 路上不經意颳起的清涼微風 用這樣的微風輕拂與生命點撥 我卻始終記得您對我說的話 銳利的我從此在這個世界 再沒有以前那樣的尖銳 讓世界與我相處的人 不會被我的話刺傷 謝謝您 謝謝涂老師 我們此生有緣相見 您此次一走 往後再難相見 就讓我們相逢的21世紀 記得您的犧牲與慈顏悅目 天堂的門始終為你的善良敞開 這條路很直您會很快就到那裏 我不會為您在這個浩瀚的宇宙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