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茶界的幾十年

由於提倡茶湯的品質

把茶泡好

成為台灣茶界的聖經

這個把茶泡好的特別強調

而且還把茶湯的好壞

囊括所有泡茶的茶文化

這個宗旨讓台灣茶界

在非常晦澀的茶空間

把茶禁錮在一個單行道上

這是台灣茶界的無明

應該從這句話裡釋放

把茶的天空擴大

如果還在執意把茶泡好

這個唯一標準

對泡茶不是壞事

對茶以外的生命修行

定義可能要更寬廣

不能守在這句話上

所以台灣茶藝的發展

在把茶泡好

這個簡單的理念上

但同時也就在這個理論上不能向前

尤有甚者叫「泡茶師」

非要加一個「泡」不可

茶只有泡嗎?

少一個字不行嗎?

叫「茶師」可以把!

換一個字可以吧!

叫「茶藝師」也可以把!

非要加一個「泡」在上面

就傳神了嗎?

就名正言順了嗎?

那「廚師」也要改成「炒菜師」

髮型「設計師」改成「剪髮師」

「品酒師」也要改成「喝酒師 」

「建築師」改成「蓋房師」

就是這個「泡」

把茶文化泡在裡面幾十年(用在所碩論)

「日本茶道」做的是「功夫論」

談的是「主體論」檔次一下被拉高

我們的茶道層次不低

但被貶成「泡」

台灣就在「茶」裏泡了幾十年

廚師我若不堅持叫炒菜師

為什麼泡茶師不能用茶師?

把泡茶師的「泡」字去除。

有這麼難嗎?

有需要這麼捍衛嗎?

泡茶師卡住台灣茶界幾十年

不能不說是台灣茶界觀念的歧路。

我再一次研讀台灣

茶藝茶道的歷史時

發覺泡茶師不過是一個名相

其實真正把茶泡好的人

所學到的當然不僅僅是泡茶而已

所以我要對這些開展台灣茶藝茶道的前輩們

致上崇高的敬意

你們是從300年的茶道廢墟中

(滿清茶館取代明朝文人茶)

接棒的人

不讀茶史不知道中華茶文化

沒有台灣這些茶藝發起人

將在以後的歲月中滅絕

還好有台灣茶文化前輩的覺醒

中華茶文化得以復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華福-瓊瑤的第一次茶會

       2013/09/03 瓊瑤 在 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10號 吳愛薇的甘露行茶法工作室(中華福) 黃安東/楊蔓琪/鞠冰/愛薇學生/瓊瑤同窗 參與的一次"聚散無常/一期一會"茶聚會   談"席間無語"的問題 從彼此外在對話進入 內觀深層的自我對話 在席中 茶會進行間 有 空氣的聲音 茶湯的聲音 寂靜的聲音 去聽 因為生活中我們 都在聽 "外面的聲音" 現在喝茶暫 不發聲 可以認真的聽 "裡面的聲音"   美味的茶湯 要用 美麗的心去泡   茶會之前先淨口 不要在茶會中指摘批評 因為接下來的茶湯 不是茶的單獨表演 而是茶與人的彼此互動   不要因為 一個沒有標準的評議 壞了一場可貴的茶席   看瓊瑤第一次泡茶 心無旁騖 + 一點緊張 + 要求完美 + 力求流暢   這一次茶的味道 將成為記憶中 "幸福的味道"   瓊瑤加油喔! 安東加油喔!!  

老茶蔘味

  老茶稀少但老茶追求者眾 舉凡任何放置過久的茶都稱"老" 但老味異於茶味 老味是環境時間的氣味 茶味卻是在老中還保留特殊的茶氣 所以好的老茶是陳味加上轉換的茶味 如新材的芬多精轉變陳年的沉香 一個是新材的鮮香一個是陳年的沉香 我們追求老茶的蔘味 其實是老茶受潮後 烘乾的濕霉味轉換的味道 並不是老茶的真味 老茶好的蔘味 如正官庄乾淨的蔘味 我們要有別於濕倉的潮茶烘乾 或是自然轉換 老茶的蔘味不過是其中一味 其實因陳放條件不同 老茶的風味是複合多重的 老茶一定會受潮氧化 所以老茶有很多含有蔘味就不見怪 存放得好才能品到老茶的好風味 一泡陳放好的老茶是主人的愛心 這種味道只有存心存茶才可喝到          

陸羽教室的涂老師離開我了!

  佛 國 蓮邦 您的 典範長存 願您在這一生裡 為台灣的茶界 注滿中華茶道復興的曙光 我的論文還沒寫完 您就先走了 希望您會知道 到哪邊 我都是一位努力的學生 謝謝您用最輕柔的方式指責我 雖然您的話好似平常生活經過時 路上不經意颳起的清涼微風 用這樣的微風輕拂與生命點撥 我卻始終記得您對我說的話 銳利的我從此在這個世界 再沒有以前那樣的尖銳 讓世界與我相處的人 不會被我的話刺傷 謝謝您 謝謝涂老師 我們此生有緣相見 您此次一走 往後再難相見 就讓我們相逢的21世紀 記得您的犧牲與慈顏悅目 天堂的門始終為你的善良敞開 這條路很直您會很快就到那裏 我不會為您在這個浩瀚的宇宙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