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煎茶道

日本的煎茶道和福建潮汕功夫茶泡法是類似的

許多禪師都是從福建過去的所以煎茶道就比較類似潮汕地區的泡法

在茶具上面名詞跟用法有一些差距

紅泥爐 -   日本稱(涼爐)

玉書煨  -  日本稱(湯罐,水注)

孟臣罐  -  日本稱(急須)

若琛杯   - 日本稱(茶碗)

這裏面有材料上的差異

但茶具則是全般沿襲褔建潮汕功夫茶

煎茶的掛物也都是褔建渡海來日本的禪師

其中明朝滅亡之後許多禪師

為了躲避滿異族統治紛紛渡海來日本

所以明末清初這一批躲避亡國迫害的福建禪師

創建立日本的煎茶道文化

其它中日茶具名稱的差異

茶罐-茶入

茶荷,茶則-茶合,茶量

竹花插-花入

其中東阿部流茶席前的

結界「けっかい」(kekai)最特別

在煎茶道世界,化成一個特定的空間,這是中國茶傳到日本煎茶道後出現的裝飾,其精神可推敲明亡後漢族的特殊的生活形態,許多禪僧士人不得不寄寓於山水或移情於書畫,而煎茶道的結界,正是阻擋塵世俗情的一道心靈防線。

16 世紀末千利休, 創立了抹茶道。 十八世紀末 ,賣茶翁-高游外 批判以武士家族為主的抹茶道, 為日本的煎茶道奠定了基礎,在江戶至明治時期開始流行。

日本茶道的兩個輸入期1、宋朝的點茶法,影響日本鎌倉時代的武士階級的抹茶道。2、明朝的散茶法,影響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階級的煎茶道。

基本上分兩個朝代,宋與明朝,分兩種喝茶方式,點茶戲分與散茶淪飲傳入日本,也以兩個方向影響社會階層:武士與文人。

宋朝時期是留學宋朝的日本的遣宋使,至中國觀摩學習,帶回日本,漸次被貴族武士階級接受,形成抹茶法;明朝時期是明末清初,褔建僧人明亡避難與長崎港的中土商旅,前後貿易遷徙日本,將福建地區的閩粵的功夫茶、潮汕泡法等,大量傳入日本,形成文文階級的煎茶法。

煎茶道與抹茶道的接受社會階層不同,所以形成特殊的飲茶哲理,煎茶道講究風雅清玩,抹茶道則注重一期一會。兩種階層形成喝茶的兩種概念。

日本的抹茶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出日本獨有的喝茶氛圍,但煎茶道則更接近華人地區的品茗方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中華福-瓊瑤的第一次茶會

       2013/09/03 瓊瑤 在 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10號 吳愛薇的甘露行茶法工作室(中華福) 黃安東/楊蔓琪/鞠冰/愛薇學生/瓊瑤同窗 參與的一次"聚散無常/一期一會"茶聚會   談"席間無語"的問題 從彼此外在對話進入 內觀深層的自我對話 在席中 茶會進行間 有 空氣的聲音 茶湯的聲音 寂靜的聲音 去聽 因為生活中我們 都在聽 "外面的聲音" 現在喝茶暫 不發聲 可以認真的聽 "裡面的聲音"   美味的茶湯 要用 美麗的心去泡   茶會之前先淨口 不要在茶會中指摘批評 因為接下來的茶湯 不是茶的單獨表演 而是茶與人的彼此互動   不要因為 一個沒有標準的評議 壞了一場可貴的茶席   看瓊瑤第一次泡茶 心無旁騖 + 一點緊張 + 要求完美 + 力求流暢   這一次茶的味道 將成為記憶中 "幸福的味道"   瓊瑤加油喔! 安東加油喔!!  

老茶蔘味

  老茶稀少但老茶追求者眾 舉凡任何放置過久的茶都稱"老" 但老味異於茶味 老味是環境時間的氣味 茶味卻是在老中還保留特殊的茶氣 所以好的老茶是陳味加上轉換的茶味 如新材的芬多精轉變陳年的沉香 一個是新材的鮮香一個是陳年的沉香 我們追求老茶的蔘味 其實是老茶受潮後 烘乾的濕霉味轉換的味道 並不是老茶的真味 老茶好的蔘味 如正官庄乾淨的蔘味 我們要有別於濕倉的潮茶烘乾 或是自然轉換 老茶的蔘味不過是其中一味 其實因陳放條件不同 老茶的風味是複合多重的 老茶一定會受潮氧化 所以老茶有很多含有蔘味就不見怪 存放得好才能品到老茶的好風味 一泡陳放好的老茶是主人的愛心 這種味道只有存心存茶才可喝到          

陸羽教室的涂老師離開我了!

  佛 國 蓮邦 您的 典範長存 願您在這一生裡 為台灣的茶界 注滿中華茶道復興的曙光 我的論文還沒寫完 您就先走了 希望您會知道 到哪邊 我都是一位努力的學生 謝謝您用最輕柔的方式指責我 雖然您的話好似平常生活經過時 路上不經意颳起的清涼微風 用這樣的微風輕拂與生命點撥 我卻始終記得您對我說的話 銳利的我從此在這個世界 再沒有以前那樣的尖銳 讓世界與我相處的人 不會被我的話刺傷 謝謝您 謝謝涂老師 我們此生有緣相見 您此次一走 往後再難相見 就讓我們相逢的21世紀 記得您的犧牲與慈顏悅目 天堂的門始終為你的善良敞開 這條路很直您會很快就到那裏 我不會為您在這個浩瀚的宇宙擔心